肿瘤线上复诊是噱头?10000+例实践告诉你

发布时间:2020.10.04 来源:本站 发布人:智疗云平台 点击数: 3912

患者李先生今年5月中旬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治疗,近期到了复诊时间。8月21日上午9时30分,李先生在家中接到了一个视频通话邀请,来电的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林宁晶。

在视频接通前,林医生已经通过医院的HIS系统,查看了李先生的病历、手术记录和用药情况等数据。而李先生通过手机上安装的“北肿云病例”APP,也提前上传了8月15日在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。15分钟左右的问诊过程里,林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恢复情况,为他讲解了最新检查结果的各项指标数据,在线上诊疗结束前,还为患者预约了后续线下检查的流程。

这是健康界记者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实地见证的一次“云问诊”。截至8月18日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已超过10000例。“云看诊”与线下诊疗有什么区别?医院如何在快速提升线上诊疗量的同时,保证诊疗过程“靠谱”?为了解答这些问题,健康界实地走访了该院的临床医生、信息部门、门诊部门及就诊患者。

保证线上线下诊疗服务一致

疫情期间,为方便患者就医,减少院内人员聚集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加速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。4月3日,医院通过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资质审批之后,于6月上线互联网诊疗服务。在前期,互联网复诊主要依靠肿瘤患者、临床试验患者在病友群内相互转告,在部分科室进行了小范围试用。

互联网复诊的具体流程是,患者通过“北肿云病历”APP挂号,在家里看网络视频门诊,医生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问诊,在线为患者开具检查、检验及处方,并通过“北肿云病历”把诊疗单和病历推送给患者,患者可以线上完成缴费、预约检查日期,可以选择线下到院做检查和取化疗药,也可以在当地医院完成后续医疗复查。-

-

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介绍,7月15日在线复诊正式官宣上线后,平均每天有超过30名包括知名专家在内的医生在线提供复诊服务,线上就诊量单日最高超400人次,占比达30%以上。

并且这占比30%的诊疗量,不是来自简单的线上咨询或者轻问诊,而是保持与线下诊疗流程一致,完成开具处方、开检验检查等项目。

在消化肿瘤内科齐长松医生的诊室,一位来自江西的肠癌术后6年患者接入视频进行复诊。齐长松通过视频问诊,看到患者面色红润,表达清晰,基本情况很好,又在线查看了他过往的病历,对比了最新检查结果,给出了诊疗建议。

视频问诊结束后,患者很感慨,“原来我来北京复查一趟可麻烦了,每次得好多天,吃、住、行的钱比药费还贵。这回有了网上看病,和到北京去诊室一样。”

截至8月18日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有23个科室160位医生出互联网诊疗门诊,已累计完成超过10160例患者的线上复诊,其中北京医保患者4757例,线上共开立4053张线上处方、13354张检查单及17004张检验单,为患者预约检查10657例,开立921张住院单。

“医院的互联网诊疗定位于解决实质性的复诊,线上复诊不是补充或者应急之举,而是要做线下的替代,将来要逐步将更多复诊患者转移到线上。”衡反修说。

省出来的号源缓解新患者“挂号难”

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之一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肿瘤学基础理论研究、常见主要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、胃癌、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的预防干预研究等领域均有创新与领先的成绩,在国内外颇具影响。

据最新数据,北大肿瘤医院年门诊量已经超过70万人次,手术近1.6万例。即便如此,在面对大量疑难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时,医院提供的诊疗资源依然“供不应求”。


而肿瘤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心理的特殊性,使得肿瘤专科医院需要为复诊患者提供长期服务。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林宁晶表示,目前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,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延长,肿瘤逐渐也被作为一种慢性病看待。据医院统计,以往门诊中复诊患者占比达92%以上。

在复诊患者占据了绝大部分门诊比例的情况下,初诊患者的就诊机会就受到了挤压。医院副院长邢沫坦言,对全国许多患者来说,敲开北大肿瘤医院的“大门”在目前仍然是一件难事。

而互联网诊疗渠道的打通,无疑为患者和家属节约了大量的诊疗成本。在对肿瘤疾病长期管理的过程中,患者需要长期用药、复诊。利用互联网提高复诊效率既方便患者,降低患者成本,也能为新患者、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留出更多就医机会和时间。

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介绍,互联网复诊系统上线后,今年8月与去年同期相比,初诊患者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。邢沫表示,这一指标的提升意义重大,医院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根本目标便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。“通过把复诊患者转移至线上,省出的门诊医疗资源可以更多地留给初诊患者,让更多的疑难肿瘤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。”

“互联网+诊疗”值得信任

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功能上线,不仅降低了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,也实实在在为患者减轻了就诊负担。疫情让许多患者有了互联网诊疗的“初体验”,但随着疫情限制解除,一部分患者又回到线下,互联网诊疗量的增长是否只是“昙花一现”?

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保障也许能够打破患者的对互联网诊疗的犹疑。

今年以来,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关于互联网诊疗、医保报销、线上处方等多项相关指导文件和政策细则,体现出对互联网医疗的作用的充分认可。

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2月份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“互联网+”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》中提出,将慢性病“互联网+”复诊纳入医保。2月24日,北京市医疗保障局、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《关于制定互联网复诊项目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通知》,将互联网复诊项目纳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。

北京市明确开展“互联网+”医保服务后,加快通过了一批互联网医院资质审批,各大医院也加紧进行信息系统改造,搭建互联网医保支付系统。

6月24日,北大肿瘤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实现医保对接,当天的线上复诊量便达到了总门诊量的33%。医保支付环节的打通,成为公立医院借助医疗资源发展互联网诊疗的有利条件。

另一方面,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诊疗服务流程和效果的“线上线下一致”,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也为医患有效沟通提供了保障。

医院信息部通过对医院HIS系统的改造对接互联网诊疗平台,从技术上保障医生与患者的对接。在医生接诊时,电脑操作界面上不仅有视频、图文聊天窗口,也能随时调取处方、检验检查等相关资料。对患者来说,使用手机端APP进行身份验证之后,便可以实现整个复诊流程。


在北大肿瘤医院信息部办公室,还可以通过后台监测和统计实时的互联网诊疗数据。数据统计涵盖了患者预约、报到、就诊全流程,医生的单日接诊数、各科室接诊情况、线上诊疗总人次和医保人次占比等数据实时滚动更新。

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诊疗流程优化,不仅使互联网诊疗量在短期内快速提升,也为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、诊疗过程回溯以及学术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。下一步,医院计划通过技术和流程升级,打通药品配送、患者人脸识别、医生问诊移动化等环节,进一步将线上线下流程结合,增加医生和患者的使用动力。


患者由于对诊疗流程和方式不熟悉而导致的迟疑心理,仍然是目前线上复诊运行的最大阻碍。衡反修认为,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医师对互联网门诊业务熟悉和掌握,以及肿瘤患者和家属对新型就诊方式的认知和认可,线上服务量还将有新的突破。
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邢沫表示:“今后医院将继续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,并深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疗模式,做到既和病人面对面,也和病人键对键,不断优化系统,拓展功能,提升患者和医生使用体验,让信息多跑路,让患者少跑路,为患者提供更加可及、便利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”



下一篇:新冠免疫诊断领域最新进展:4款试剂获批 20多家企业发布产品